杭州党建网 >>首页轮播图
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25-11-06 来源: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纳入“八八战略”总体布局,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2006年,专门主持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城市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就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学深悟透精神,把准方向定位,切实增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城市工作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要一体学习领会,传承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实绩实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深刻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内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做好城市工作作出了战略指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一要深刻领会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指明了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二要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现代化”是对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的综合性要求,“人民”体现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三要深刻领会“五个转变、五个更加”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这五大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对城市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引。四要深刻领会“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七个着力”明确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学深悟透、全面贯彻,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见实效”。

深刻认识我省城市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我省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城市综合能级显著跃升。2015年以来,11个设区市经济总量全国城市排名全部晋位。二是城市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家园林城市、园林县城、园林城镇数量居全国前列,城市公园数量居全国第2。城市天更蓝、水更清、人居环境更美丽。三是城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84%、居全国前3位。全国文明城市11个设区市实现“满堂红”。四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基本养老保险等基本实现城乡同标。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83、为全国最低之一。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不断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全国提供更多经验。

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浙江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探路先行、实干奋进。一要把握好所肩负的责任。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浙江是全国唯一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我们有条件、有优势、也有责任,在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上探路先行。二要把握好总体工作思路。总的是要深入践行“八八战略”,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坚持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为重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浙江路径,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引领力、辐射带动力、可持续发展力。三要把握好发展目标愿景。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浙江在贯彻落实这个目标要求的同时,要进一步拉高标准,体现特色,走在前列,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现代化先行,聚焦共同富裕,聚焦人民满意,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擦亮“浙里城市、幸福家园”金名片,充分彰显诗画浙江的生动图景。

深刻把握“两个转向”下浙江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工作的理念、思路和路径,积极探索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浙江路径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的“两个转向”重大判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认真对照“两个转向”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查找城市工作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存在的不相适应的地方,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尤其是,要主动适应“两个转向”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快转向。

加快转向品质提升。始终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坚持产、城、人的融合发展,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推进城市有序“新陈代谢”,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功能完善、产业焕新,为群众高品质生活、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打开空间。

加快转向创新驱动。坚持以创新浙江建设为引领,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坚持“人工智能+”,精心打造一流城市创新生态,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激发创新的城市创新场景,推进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让创新成为城市的鲜明标识和核心动能。

加快转向特色塑造。重视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把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相融合、共性内涵和城市特色品格相结合,更加注重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塑造“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和别样韵味。

加快转向民生温度。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改善公共服务,坚持“在微末处见真章”,既扮靓“看得见”的景观,也完善“看不见”的服务,走出有温度和质感的城市品质提升之路,让城市的“方寸之地”也有“诗和远方”,成为心生向往、情感归属、梦想成真的幸福之城。

加快转向精细智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下足“绣花”功夫,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治理、从经验决策走向数据决策,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转向一体融合。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发挥“双城”引领作用和都市圈、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一体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探索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抓住关键重点,持续加力攻坚,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着力强化双城牵引、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在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城市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全省“一盘棋”,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一要唱好杭甬“双城记”。着力提升杭甬双城能级,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携手打造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和开放主枢纽。二要发挥“三圈一群”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金(义)衢丽城市群建设,增强都市圈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市县一体化发展。三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着力补齐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弱项,增强县城产业集聚、创新研发、商贸流通等功能,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更好服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四要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一体谋划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布局建设,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着力培育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城市,在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创新浙江建设为引领,强化城市创新策源、产业支撑、人才集聚等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一要向创新生态要动能。城市竞争本质上是创新生态的竞争。要通过做优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平台、发展创新产业、集聚创新人才,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二要向产业升级要动能。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支柱产业,加强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各类产业平台整合提升,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三要向绿色低碳要动能。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绿色新动能。

着力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取得新突破。要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把“好房子”作为整体生态来打造,同步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一要建设好房子。按照“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标准,坚持“建新”与“旧改”两手抓。一手抓新建商品房品质提升,加快建设一批更高质量、适销对路的品质住房;一手抓城中村、危旧房、老旧小区的住房改造,实现老房子“旧貌换新颜”。新房子一定要建成“好房子”,老房子要千方百计改造成“好房子”。二要打造好小区。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下大力气解决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难题,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加强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三要构建好社区。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深度整合医疗、养老、托幼、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资源,因地制宜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补齐适老、适幼等嵌入式服务设施短板,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的新模式,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四要塑造好城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逐步破除传统的产业、居住、商业等功能分隔模式,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精准植入公园绿地、体育健身等公共空间,完善城市通勤、换乘交通系统,促进产城一体、职住平衡。

着力加强文脉赓续,在以文化浸润滋养城市上取得新突破。城市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展示窗口。要充分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充分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以文化之光点亮城市之美。一要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持续改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守住城市共同记忆。二要塑造城市独特风貌。强化城市规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加强重点区域建筑风貌管控,在建筑设计中巧妙融入在地文化元素,充分彰显浙江气质、江南韵味。尤其是要加强天际线、水岸线、山脊线的风貌管控。三要打造“浙江有礼”文明品牌。坚持以文润心、以文化人,持续推进“浙江有礼”文明实践,使“有礼”在城市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可感知,促进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着力营造温馨温暖温情的良好氛围,在增强城市归属感、认同感上取得新突破。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气度、更暖心贴心的举措,不断塑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独特魅力,让“此心安处在浙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切实增强广大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一要推动待遇更公平。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领域,促进公共服务优质普惠共享,逐步消除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待遇差别,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平等拥有出彩机会、享有品质生活。二要推动服务更温暖。聚焦急难愁盼,打造更多的便利和服务场景,不仅打开城市的门、更敞开城市的心,让他们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累了能休息,使关怀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三要推动尊重更到位。大力宣传外来人口为城市发展所作的贡献,大力弘扬外来人口中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不断拓宽外来人口参与城市建设治理的渠道,不断营造尊重外来人口、厚爱外来人口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进了浙江门,就是浙江人”。

着力完善“城市大脑+精细服务”模式,在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支撑,下足“绣花”功夫,加强城市治理,确保城市平安稳定。一方面,要提升智慧化精细化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沉,以“绣花”功夫提高精细化水平,做好重点群体服务管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等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数字浙江”优势,建强用好“城市大脑”,强化人工智能赋能,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另一方面,要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水平。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加强市政设施和房屋安全管理,健全常态化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排查整治机制,不断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着力深化改革,在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新突破。要结合实际探索有效路径,加快完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一要完善多元投融资体系。创新财政金融工具,统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等资金渠道,支持盘活闲置低效存量资产,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二要完善规划建设管理协同机制。更好适应新阶段城市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协调机制,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三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让进城农民“融”得更顺利;另一方面,要强化全链条政策供给,让青年入乡“入”得更顺畅。

要强化组织保障。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城市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建设发展、运营治理等重大问题。二要提升干部能力。加强城市工作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干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城市的水平。加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三要形成共建合力。汇聚政府、市场、社会和市民的合力,共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摘自王浩同志2025年10月12日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浙江组工

【来源:  作者:  编辑:董子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