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小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近年来,临安区聚焦无物业小区管理,探索出以“临里红管家”为引领,“阳光议事亭”自治,“临益汇”共治,“最多跑一次”接力的模式,提升无物业小区精细化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临安区
创新无物业小区管理,实现社会“大共治”
1
“临里红管家”引领,党建“入住”小区
一是构建“三级循环”体系。将社区、业委会、业主代表和辖区社会组织中的党员集结起来,共同组建“临里红管家”党建联盟。目前全区257个无物业小区全部加入“临里红管家”党建联盟,形成社区共治“大循环”、小区自治“小循环”、楼栋善治“微循环”体系,推行协同议事、民主决策、评议监督“三级循环”工作机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三级循环”分层分级,实现了9万人次参与、8.5万余间出租房排摸的大联动,实现了高效防控。
二是设立“城市党建日”。固定每月10日为“城市党建日”,各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前往小区开展志愿服务、帮困解难等共建活动。
三是严格绩效考评。对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城市党建日”参与率、领办问题解决率、社区小区满意率等情况纳入大党建工作考核;对党建联盟小区样板制定“29条标准”;出台在职党员“双报到”试行考核办法,设置线上100%,线下各2次的“122”底线要求。
2
“阳光议事亭”自治,议出邻里好办法
一是绘出“连心图”。设立“阳光议事亭”议事会,制订《阳光议事机制》、《小区居民公约》等机制,倡导居民“五要五不要”行为准则,设立“红黑”榜,“线上”建立以楼栋长为群主的住户联络群,“线下”推行“社区网格员+楼栋长”的联络机制。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水岸阳光9名楼栋长用一天时间摸清全部262户住户出行情况,及时掌握了26户租户人员入住动态,化身“防疫指挥部”,实现精准防控。
二是访出“真民声”。以“扫楼”方式逐户摸清居民信息及问题建议,遵循楼栋、小区、社区三个层级逐层梳理、提交民生民情问题。
三是织密“惠民网” 。自创“1+7+10”志愿服务运行机制,“1”即引进一家星级社会组织领头,“7”成立七支志愿服务队,“10”十项便民服务清单,每月为小区居民开展一次磨刀、义剪、缝纫、法律宣讲等服务。
3
“临益汇”共治,推动社会大聚力
一是全覆盖。构建以“临益汇”为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的共治体系,实现区级、镇街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有效覆盖,为无物业小区提供模式共享、阵地共用、资源共有等支持。
二是创特色。针对社会需求,联合会27家社会组织梳理出11大项73小项的个性服务清单,通过“杭十区”平台发布“临益汇”服务清单,供居民点单。
三是强合作。充分发挥4所高校3万余大学生资源,开设“雷锋班”等,为周边无物业小区居民开设4点半课堂,解决了周边居民无时间辅导小学生作业等难题,同时为低边、低保、残疾家庭提供免费帮扶服务。
4
“最多跑一次”接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一是改善硬件。安装便民服务自助机,居民仅需身份证即可办理社保、违章、公积金等207项业务,高频事项实现全天候社区即办;完善监控系统,在小区主要出入口、主要路段、节点设置监控探头,设置车辆道闸等出入管理系统;增设小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垃圾收集“定时定点”,实现小区垃圾分类全动员、全覆盖。
二是丰富举措。建立“老年食堂”,以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提供午餐服务,解决了老年人在家用餐难、子女照看难的问题,同时联合法院,接入“微法庭”系统,帮助居民“家门口”看庭审、调纠纷、打官司等。
三是升级服务。对于社区无法办理事项,采用集中收集,由社区工作人员统一跑腿方式,开展代办服务,同时连线区行政服务中心,在线指导办理居民紧急事项。
供稿:临安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