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有高度,心理有温度
发泄情绪、讲述恐慌、表达担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抗疫的心理“战场”,却迎来更加忙碌的时刻。
“我们的日均门诊量达1500人次,达到原来的110%,15%的患者来自省外,就诊者以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身心疾病、睡眠障碍居多。”作为一家市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杭州市七医院在党委书记蒋辉权的带领下,通过“党建+”工作新模式引领,全面助力社会复工复产。
近年来,全社会对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党建有高度,心理有温度。杭州市七医院坚持党建引领与业务工作互促共融,围绕“健康心理,快乐人生”的党建品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抓实阵地建设,抓强队伍建设,为助推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传递“心力量”。
党建引领 无接触提供心理援助
“孩子让老人带着监督学习,平时上网课不认真,我们特别着急,该怎么办?”“我一直存在睡眠方面的问题,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整晚睡不着,医生,请帮帮我。”
一张网,一条热线,一个平台,从今年1月下旬开始,杭州市七医院40多位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开启24小时工作模式,轮流为市民提供线上专业咨询,他们当中,80%是党员。
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设在杭州市七医院内的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24小时心理干预热线0571-85029595,电话咨询量较往年翻了一倍。这段忙碌的日子,让老党员、杭州市七医院防治科科长、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专家宋海东也颇为感慨:“为了帮助市民克服恐慌情绪,做好一线防控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我们每位接线员的桌上,都放着疾控部门的咨询电话及新冠肺炎预防措施,为来电者答疑解惑,做好心理疏导。对话全程录音,事后重要来电以小组形式回放,进行案例分析。”
心理抗“疫”这块“硬骨头”,杭州市七医院啃了下来。医院形成党建合力,牵头制定《网络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指南》和《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为助力医院智慧战“疫”,杭州市七医院派出睡眠障碍、焦虑障碍、老年记忆障碍、儿少心理科、早期干预等五个专科13位高年资专家,进驻支付宝互联网医院平台,提供一对一的线上云服务,图文咨询、电话咨询及复诊等,无接触解决市民的心理困扰。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全市迎来复工复产复学,社会秩序迈向正轨,杭州市七医院的心理关怀之网也撒得更广,帮助市民重建心理“舒适圈”。
党建引领双提升,打造一流施工队。4月下旬,医院还在“杭州健康码”“健康应用”中增加了一项新功能——“心理援助”。市民只需点开“健康应用”,就能得到心理评估、在线咨询、热线援助等心理援助服务。既解决了市民的心理困扰,缩短线下等待时间,又减少了人员的密集接触,改善了就医体验。
医校合作 共建心理防控直通车
“一晚上辗转反侧,好像根本没有睡过。开学后摸底考试,孩子成绩不理想,在家也不愿意和我交流。眼看就要初三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差了许多。”复学后不久,王女士就带着孩子走进了杭州市七医院儿童心理门诊。
疫情防控还未结束,与王女士一样焦虑的妈妈不在少数。作为一家老牌的市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近5年,杭州市七医院的儿童心理门诊量达10.84万余人次,增长幅度达136.68%。抑郁症门诊5年门诊量达11.59万余人次,增长幅度达195.69%。因为疫情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集中凸显。去年医院全年接诊未成年患者4.4万人次,今年3月至5月就达到1.2万人次,患者年龄段集中在13至18岁。
“复学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比如通过医校合作的新模式,为杭州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蒋辉权书记表示,今年5月18日,杭州市七医院与西湖区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医院的杭州市青少年心理诊疗促进中心和精神心理专科团队优势,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早期干预、心理筛查、专题讲座、督导检查、心理援助等。医院还定期指派党员先锋进行专题讲座、咨询指导,开启危机学生转介的绿色通道,及时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
“一支部一特色一品牌”,如今的杭州市七医院共有293名党员,十个党支部。自2016年开启“大学生心理直通车”项目以来,医院一直着力加强医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支部的党员干部们,每周都会走进下沙、滨江、小和山等大专院校,对师生进行心理指导及干预。今年5月,杭州市七医院还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专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
“党建与业务融合,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是凝聚力。”蒋辉权书记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不断发展进取中的杭州市七医院成绩斐然,前不久,在国家卫健委的评审中,位列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精神专科医院第五名。
党建领航,践行初心。杭州市七医院各党支部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党建合力,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医患友好度建设,引领心理健康发展,打造基层党组织服务型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