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萧山区围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这一课题,牢固树立“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理念,向制度要长效,向服务要实效,向技术要高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构建党建引领社区善治新格局。
自2017年建立“民情双访”工作机制以来,萧山区做好坚持和深化文章,做到一体推进、常走常新,形成长效、擦亮品牌。
01
支部结对,联动走访
推动机关力量下沉基层,推行“支部结对、干部入户”,萧山区78家区级单位下辖党支部与539个村社区党组织“一对一联系、全覆盖结对、常态化走访”,形成“区领导挂帅、区级部门组团、镇街社区协同”三级联动走访机制。今年以来,已走访群众18.1万户次,搜集服务信息30831个,办结30730个,办结率99.67%。
02
基层出题,定向专访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基层焦点难点开展“定向专访”工作,推动“基层出题、定向解题”。今年以来,围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萧山区选派459名助企服务专员开展为期一年“一对一”联系服务,目前已累计开展驻点服务1300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4894个。
03
力量下沉,一线作为
充分发挥“民情双访”支部结对优势,推动机关干部到结对村社、住所地村社报到,到基层一线担当作为。疫情期间,萧山区4500余名机关干部第一时间响应“红色动员令”,下沉防疫一线,参与构建疫情防控“红色守护圈”。
坚持以区域化党建为统筹,将专职社工、居民骨干、驻社区单位等各方力量拧成合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01
深化“三个社工”专业力量建设
推进城市社工岗位结构调整,形成以“网格社工”为基础、“全科社工”为导向、“项目社工”为支撑的专职社工队伍体系。萧山区1053名“网格社工”全员进网,落实“四必到八必访”服务机制,每人每月走访居民不少于50户次;809名“全科社工”实现一人在岗、业务通办,助力居民到社区办事“最多跑一次”;158名“项目社工”通过培育和运营社区社会组织,解决社区共性问题,满足居民个性需求,目前共运作项目102个。
02
加强“楼栋长”骨干力量培养
划小治理单元,以小区楼栋为单位,选聘党员和居民骨干担任楼栋长,通过线上点对点、线下面对面的方式,整合楼栋资源,开展楼栋自治。如:俊良社区党委充分发挥73个楼栋长作用,通过楼长座谈例会、参事议事等制度,解决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03
发挥“驻区单位”共建力量作用
以党建联盟为纽带,由社区与共建单位党组织协商确定“固定共建日”,通过“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共建单位接单”的便民服务模式,解决社区和居民的实际问题。如北干二苑社区联合共建的区级单位,开展困难人员结对、社区服务认领、文体活动联办、关键小事共商等活动,真正实现“党建+共建”1+1>2。
北干二苑社区举行“展现党建风采 感受共建真情”为主题的共建运动会。
共建单位北干小学慰问结对脑瘫患儿家庭。
着力发挥科技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智慧治理服务平台建设。
01
实现服务诉求信息化反馈
引入微信速配下单模式,开发“民情双访”在线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办事最快2步提交,1小时内受理,1天内办结。今年以来,已在线答复反馈各类群众事项10.4万余个。
02
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治理
今年的防疫工作给智慧治理按下“快进键”。萧山区综合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精准定位关注人群,实现“防控不失时、不漏人”。比如:相墅花园小区借助“智慧小区”系统,自动识别小区住户的人脸、车辆,为小区防疫节省下宝贵人力。
03
推动基层数字治理“微创新”
围绕萧山区“强基固本年”活动,鼓励基层根据自身特点推动数字治理“微创新”,如宁围街道“宁聚蓝”、河上镇“善治河上”APP、瓜沥镇“沥小二”等平台,都实现微心愿“你说我领”、服务“你钉我办”。目前,区级层面正在打造社会治理数字界面,通过搭建基于钉钉的线上议事厅、线上公告牌,不断拓展矛盾化解、爱心救助、民意收集等具体惠民服务,推进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融合。
下阶段,萧山区将重点推进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在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评价机制上
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和社工工作满意度“云测评”结果运用,区级层面出台社区工作评价的指导意见,镇街结合实际落地完善,形成考核管理闭环。
二是在深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上
一方面继续优化完善“民情双访”工作,提升问题解决质效,另一方面结合智慧治理系统建设,加快完善“线上常态联系、线下精准服务”的服务模式。
三是在深化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机制上
抓实党建引领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25项行动,统筹各类载体阵地,提升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效。
四是在深化社工队伍专业化建设上
继续开展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项纳编工作,开展“网格社工”“全科社工”“项目社工”阶段性成果检验工作,组织社工对口见学,整体提升社工专业化水平。
供稿:萧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