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是党建引领、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的一种机制设计,有益于形成辖区内各类组织互联互动、共建共享的新型区域化党建治理格局,迸发出“1+1>2”的整体效应。
今年以来,滨江区聚焦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将“组织部门如何发挥新担当新作为,为基层治理提供最优组织资源”作为牛鼻子来抓,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力量图谱、数智赋能为两翼,以力量的网格化、组织化、功能化为特色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效。
01
做实大工委大党委,发挥机制战斗力
聚焦难点1:选谁来任?
“三排两比一聘”。
“三排”
着眼于治理需求、专业特长、资源禀赋排,重点排摸辖区内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的人财物和各类资源。区委组织部作街社后盾,主动对接联系,引导相关人士加入基层治理。
“两比”
比选人选质量和意向,最终3个街道聘任9名、62个社区聘任216名,大工委大党委全覆盖。
图|3个街道聘任9名、62个社区聘任216名
“一聘”
上级党组织颁聘书,增加兼职委员荣誉感责任感。同步公示,增加群众知晓度。
向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颁发聘书
向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颁发聘书
兼职委员聘书
聚集难题2:如何真正常态发挥作用?
定责+机制+数字赋能+场景
01
聘前先定责
“五大员”突出辖区工作参议、政策宣讲、共建项目跟办、资源共享促进、社情民意收集。
文件明确职责
“五大员”职责
02
配套事项机制
研究出台大工委大党委制实施意见,建立工作例会、议事决策、联席会商、共建轮值等机制。如“契约化”共建轮值制,社区与委员携手已对接 “契约化”项目113个。
03
数字赋能
赋能1:美好e达
为委员开设“美好e达”,开通“党群议事”模块。
赋能2:街社驾驶舱
适度开放街社驾驶舱,实时了解街社绩效和服务流速。
赋能3:“西湖先锋”
开通“西湖先锋”所任社区管理员账号,方便委员掌握所属街社活动、党群服务中心热力值等。
赋能4:给予更易融入的场景
流程再造,民生直达,治理直达。 “一滨办”,将居民到社区办理的105项常见事项流程再造,一个社工通办,线上线下办,居民平均每项节约0.2小时。
“行政审批事项+民生服务事项”的流程再造,首批再造了老年卡办理、养犬证办理、慢性处方药配送等16项流程,更好服务居民,同步减少基层台账。
02
“力量组织化“,提高供给侧质量
大工委大党委,是对现有组织体系的一种完善,从机制上让体制外的个体通过任兼职委员,进到街社管理决策层和服务群众的公平台,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将互不隶属的个体进行新的架构、新的组织化。将力量组织化作为党建引领力的重要内容推进,更大格局开展组织工作。
问题1:组织工作怎么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多力量?
对策:开展“五来”数力量行动。目前,“五来”行动已归集各类力量11800名。
问题2:力量怎么组织化?
对策1:党群“1:8”联系、兴趣社团等;对策2:“3+1”指数激励。
针对力量一旦分布至社区小区原有建制就被打散的现状,通过建(临时)党组织、交叉任职、党群“1:8”联系、兴趣社团等,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握指成拳。这些工作为进一步释放组织力的潜力打下了基础。
流动党员力量组织化
同时,正试行“3+1”指数激励,即足值(力量足不足)、动值(叫不叫得动)、赢值(打不打得赢、成不成事)和失值(力量流失)。
问题3:力量怎么用?
对策:接入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场景。
推动力量主动接入
摸出的条上力量,怎么接入街社?发起“双领双优秀、共建好家园”活动,推动在职力量与社区建立链接。新建立社会治理队伍123支,化解矛盾1277件。
力量怎么接入小区?建立“新三方办”,在职人员与社区力量混编,重组小区先锋志愿队,联合物业、业委会党组织等力量,统筹小区治理。
“双领双优秀、共建好家园”活动,推动在职力量接入街社
建立“新三方办”,推动在职力量接入小区
支撑街社组织动员
在美好e达开发力量图谱,通过组织化、党建引领,推进一体化、实战化,助推基层组织的一呼百应、一触即达。
下一步,滨江区将聚焦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重点做好5项工作。
1
推进数智党建。完成驾驶舱建设,以此拉动整个组织系统平台整合,拉动组织工作绩效。
2
推进“一滨办”。完善线上线下“一滨办”运行机制,以此拉动社区民生服务改革,再完成一批就近办、主动办、线上办事项。
3
推进“美好e达”。做好美好e达运营,加强推广使用和数据分析,以此再拉动一批组织工作流程再造,推动服务和治理直达。
4
推进组织化。深化力量组织化,抓实力量调用和效果评估体系,以此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和运行。
5
打造党群服务矩阵。运营好区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批集公共服务、协商议事、文体休闲、养老托幼、社会组织培育等功能集成的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以此拉动党群阵地打造成为区域基层党建的“参谋部”“指挥部”“保障部”。
供稿:滨江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