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开展好“走亲连心三服务”,余杭区结合“助万企、帮万户”活动,牵头统筹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企等资源,在临平街道、崇贤街道、百丈镇3个镇街,试点建立区域化党建服务联盟,探索实践“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新模式,确保“三服务”活动走亲更持续、连心更有效、服务更精准。
余杭区牵头召开市区两级“双万”活动交流会并发动建立党建服务联盟
搭好“1+N”党建服务联盟
指导镇街党(工)委,建立以属地镇街为1个支点,N个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社会组织等结对帮扶力量为成员的党建服务联盟,不断壮大助企驻村服务队的“朋友圈”,进一步形成激活效应、集聚效应、互补效应,为常态化、系统化开展走访服务、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有力的党建服务平台,确保实现“来了就不再离开”的目标。
比如,崇贤街道组建“贤德荟”党建联盟、临平街道组建“一村一社一机关”党建联盟、百丈镇组建乡村振兴党建服务联盟,联盟吸纳市直机关“助万企、帮万户”服务小分队、结对共建的区直机关党组织、属地事业单位等资源,重点围绕中心任务、重点工作和基层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完善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机制,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特色文创产业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实体经济振兴等工作。
崇贤街道成立“贤德荟”党建联盟
临平街道成立“一村一社一机关”党建联盟
百丈镇成立“乡村振兴”党建联盟
用好“2+1”解决问题平台
聚焦“破六难”问题,在继续用好“12345”区长公开电话、967999“百姓通”热线、基层治理APP、“平安余杭”微信公众号等问题上报渠道的基础上,重点做强用好亲清直通车、民情直通车、省“三服务”小管家这“两车、一管家”解决问题平台,推动企业群众基层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上报问题诉求、服务需求,相关职能部门在网上流转交办解决问题。
走访服务时,采用手机端签到、后台生成记录,并形成走访“热力图”,防止有的企业、村社扎堆走访,有的却“无人问津”的现象;上报问题时,区级以下层面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上报“两车”,对省市交办督办的问题、区级层面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省“三服务”小管家;问题办理时,按照“研判、分流、处置、监督、办结、反馈、测评”等环节加强过程管控,平台实时跟踪掌握问题处理进展情况,实现精细化闭环式管理。
党建服务联盟小分队送服务进企业
党建服务联盟小分队送政策进企业
重视问题办理质量,对个别情况复杂、部门之间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经区“三服务”活动办梳理审核,形成“项目、需求、难题”工作清单,按照区领导领办、“一项目一专班”形式进行重点交办,持续推动难题破解。
建好“10+N”长效工作机制
全面总结“双万”活动集中驻点服务期间的经验做法,梳理制定常态化服务10项工作机制。
一
学习培训机制
经常性组织学习市、区两级最新政策,当好“1+12”惠企政策、“防疫惠企28条”“春雷计划余杭十条”“招才十条”等政策的宣传员、“亲清在线”智慧应用推广员。
二
交流沟通机制
日常工作“一季一安排、一月一总结”,急难问题随时沟通、即刻响应,建立“双万”活动市、区共建钉钉群,及时发布掌握市、区两级“双万”活动最新动态。
三
上下联动机制
通过组建“双万”联合党支部、开展“一村一社区一机关”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团联村(社)联系包干等3项举措,不断强化“市-区-镇街-村社”四级联动。
四
问题办理机制
发挥联盟单位职能作用,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重难点问题录入“2+1”平台统一协调处理。
五
定期分析机制
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问题及工作安排,针对共性问题、产业短板等,提出对策建议,加强研究解决。
杭州市直单位服务小分队与驻地街道开展惠企政策学习
杭州市直单位服务小分队与驻地街道送服务进企业
六
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党建阵地、服务资源、人才队伍等基层党建资源整合,统筹开展重点活动、创新成果、特色项目等。
七
基层连心机制
深入开展“周三夜访”“千干进万企”等活动,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和企业发展需求,办好“关键小事”。
八
服务促和机制
主动融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员联楼道”四级组织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九
干部挂职机制
探索开展市、区两级年轻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开展师徒结对、观摩取经、案例实践等交流学习活动。
十
绩效评估机制
将“双万”活动开展情况纳入“三服务”考核,建立回访评价、督查检查等机制,严格考核评估和结果运用。
供稿:余杭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