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
从村集体可用资金不到50万元的“困难村”,到引来40多批次300多人观摩的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萧山区靖江街道光明村花了两年时间。说起村庄的变化,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邵利军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小干部也有大作为、贫困村也能创造奇迹。
小干部如何大作为?邵利军把村内的404户农户和180名党员放在一起,做了一个“简单”的除法——由1名党员担任小组长,结对联系3户农户,形成党员“一帮三”机制。
有村民因车祸造成严重腿疾,与其结对的党员陆悦君决定帮助他一同创业,现在,两家人共同经营着一家服装公司;有村民“搞不定”杂乱无章的庭院,党员陆雅娣敲开村民的家门,利用闲置物品石缸石盆配上江南诗意的墙画,清新亮丽的庭院出来了……“不仅家庭经济困难可以寻求党员帮扶,房前屋后和美丽庭院整治等都可找结对的党员进行帮扶。”邵利军说。
让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的同时,光明村还凝聚乡贤力量,建起了四幢共计20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4000多平方米的物业管理用房,通过合作开发和引入产业,预计到今年年底,村可用资金可以增加300多万元,让村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光明村的蝶变正是萧山区深入推进“强基固本年”活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萧山区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干部队伍培优行动、基层组织力提升行动、清廉萧山深化行动、智慧治理赋能行动、平安村社创建行动、风险隐患治理行动等六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并分解成41个重点项目进行统筹推进,不断夯实社会基础、组织基础。
随着“强基固本年”活动开展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从党建引领、清廉萧山到环境美丽、治理有序、智慧赋能,萧山基层正在发生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
在瓜沥镇八里桥村,一个探索基层多元共治新模式的掌上家园平台“沥家园”正在掀起一场乡村数字治理的变革。村民们在“沥家园”注册后,可以获得区块链技术赋予的专属数字ID“名片”,生成自己的“电子身份证”。用这个城市生活新名片,村民们不仅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瓜沥最新的政策资讯、获取村社最新动态,还能自行选择完成由平台发布的垃圾分类、美丽庭院等公益活动。
当萧山东片的瓜沥人正在用“沥家园”完成垃圾分类的公益“打卡”时,萧山南片的戴村镇佛山村的村民们正在通过“工分宝”赚工分。“工分宝”依托微信小程序,用工分和信用值为底层数据,记录村民为村庄建设作出的贡献。村民们参与线上活动、通过“我有话说”窗口,将村庄发展的意见建议提交至平台、在平台上阅读文章、看视频、申报荣誉、参与互评等都可以赚工分。
赚到工分后,每位村民可以凭二维码、工分卡到村内小店进行商品兑换。
数字赋能,正在让萧山涌现出一大批引领性强、公认度高、影响力大的治理品牌——除了“沥家园”“工分宝”,还有“宁聚蓝”“五和众联”“微信治村”“民情圆桌会”“物联会”等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它们应用于村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多个场景,以治理的领先优势,加速迸发更强的基层治理效能。
眼下,党建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了,基层治理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了,此时,萧山风清气正的生态也在进一步优化。
围绕群众关心关注、权力事项集中、廉政风险集中事项,萧山区梳理出小微权力、小型工程、小额资金等方面的10大村级必公开事项,在全市率先创新实施以村级事项“码上知”、权力运行“码上督”、群众诉求“码上办”为核心的“码上工程”,推进基层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
如今,“微信治村”“清廉小脑”等诸多各具特色、务实管用的“码上工程”建设模式不仅让群众看想看的、随时能看、看了能懂,更让清廉风尚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群众心里。
强筑基础、强建基层,才能做强发展新基石。在萧山,这种凝心聚力、敢打敢拼的精气神正在成为让基层局面持续好转、让基层活力充分涌流的一种“底气”,它让萧山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板的基础更实、动力更强、氛围更浓、成效更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