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党建网 >>焦点新闻
六个人才发展创新单元 六场人才学术产业盛会 探索“三位一体 两新融合”的区域实现新路径(上篇)
2025-10-09 来源:
分享到:

2025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开幕式上,杭州发布了首批6个“三位一体 两新融合”人才发展创新单元。将在其中加大创新资源集中供给,试点政策突破创新,推动人才引育模式改革,推进人才共育共引共享、创新场景共建、科技成果共生、产业发展融合,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区域实现路径。大会期间,在创新单元举办了6场国际人才学术产业交流会。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青年创新人才为主体,融合学术交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等多重功能。

“星链全球 航向未来”

西湖区“商业航天”国际人才学术产业交流会

图片

9月28日,“商业航天”国际人才学术产业交流会在西湖区云栖小镇启幕。本次活动特邀王建宇、王坚、杨宏、常亮、严宝峰等五位院士、专家联袂作主题报告,全球商业航天企业代表、青年人才、教科人联合培养学生代表等600余名嘉宾共聚一堂,交流商业航天领域前沿技术,共话创新发展。

图片

云栖小镇名誉镇长、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主题报告中感慨,“在浙江和杭州这片创新的热土上,我体会最深的一种机制,就是能在‘将信将疑’中依然给予坚定的支持。‘将信将疑’体现的是一种审慎求真的科学精神;而‘坚定的支持’则代表着这片土地对人才的宝贵信任和无限包容。”谈及未来,王坚院士表示,“我坚定地相信没有计算和人工智能,人类到不了火星。未来在云栖小镇可以创造我们想象不到的东西。”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认为,“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核心矛盾与关键驱动力在于人才。国科大杭高院正与西湖区积极开展合作,如探索建立院校与企业‘1年校内学习+2年企业实践’的联合培养模式,以满足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体系化、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所长常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可复用运载火箭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严宝峰等专家,各自从技术创新、产业实践与人才培养等角度,探讨了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路径、现实挑战与未来前景。

活动现场,一批重要创新载体揭牌亮相。神舟学院(杭州)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领衔,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航天产业深度融合;省级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聚焦人工智能、空天材料、增材制造等空天产业关键技术,重点培养“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型复合人才;星载智能光电感知杭州市工程研究中心由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牵头,将在卫星载荷、星上信息处理与智能感知算法等前沿领域进行研究。此外,16个“西湖英才”高层次人才项目与镇街平台正式签约,涵盖航空航天、激光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活动中,西湖区迭代升级了人才政策,发布相关创新工作。如建立青年顶尖人才发现机制,建设超十万方青创综合体,打造专属青年人才社区,常态化开展商业航天等领域学术交流等。还组织了“青年人才开放麦”和空天信息领域人才、项目专场对接会,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杭创新创业。

图片

“芯生态 滨未来”

高新区(滨江)“人工智能与芯片”国际人才学术产业交流会

图片

9月29日,“人工智能与芯片”国际人才学术产业交流会在高新区(滨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极弱磁大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及国内外人工智能与芯片领域专家人才、企业代表等出席。

IEEE机器人大会执行主席、意大利技术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国家友谊奖获得者郝睿德(RYAD CHELLALI)教授率先登场,分享了自己与AI机器人技术共同成长的经历。中昊芯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5050”项目优秀人才代表杨龚轶凡讲述了公司从初创到发展的过程,展示了滨江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无限潜力。西湖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仇旻带来了关于光子芯片技术的主题分享,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光子芯片技术的“前世今生”。

图片

交流会上,8个“5050”人才项目(人工智能与芯片领域)进行集中签约,作为全省最早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杭州高新区(滨江)“5050”政策已陪伴人才走过十六年,造就了“引一个人才,办一个企业,促一个产业,聚更多人才”的“滨江名片”,此次人工智能与芯片领域项目落地滨江,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再添新动能。

图片

会上还举行了“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承办授权仪式。大赛一直以来承担着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新区(滨江)作为本次大赛东道主,将以赛为媒,广发英雄帖,让更多青年人才认识滨江、选择滨江。

本次交流会还有多场活动持续开展。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电子信息分会2025年度会议将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国内外顶尖人才、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互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研讨会将搭建高水平技术交流平台,助力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创新突破。“智能时代的开源操作系统”学术研讨会汇聚顶尖学者与产业专家,聚焦开源操作系统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创新与挑战,分享开源生态构建与核心突破的实践路径。

宇树机器人G1作为“硅基人才”向与会嘉宾推介了滨江区具身智能人才发展创新单元。

图片

图片

萧山区中英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9月28日,中英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萧山区开幕,共邀请中英两国近30位专家学者与产业领袖分享前沿洞见,吸引近600人次参加。

图片

在“创新生态”议题环节,中英专家从多维度解析了两国在创新体系构建中的异同与互补。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教授Chas Bountra分享了牛津大学在应对全球医疗与气候挑战方面的实践,强调基础科学突破与开放协作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动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系统阐释了创新文化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指出创新文化是激发试错精神、吸引多元人才的关键土壤。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则以“杭州六小龙”为例,解码浙江科创生态的成长路径,展现中国作为创新大国的系统思维与开放姿态。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傅晓岚指出,中国科技企业已从“模仿”走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红杉式创新生态”,形成了开放、自主、价值驱动的独特路径,为全球创新体系贡献了中国样本。

图片

在“青年创新”圆桌讨论环节,五位中英嘉宾围绕“青年与未来创新”展开系统研讨。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副教授Adeel Malik指出,青年创新必须与数字技能深度融合,并呼吁构建高效的“产学研”生态,打通人才流动壁垒。萧山龙兴航电董事长胡兴则分享了萧山在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Momentum 基金运营合伙人Lilith Wang表示,会议对“从0到1”创业难题及AI新机遇的讨论。

在“未来产业”板块,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与转化展开深度交流。意大利前教育部长Lorenzo Fioramonti指出,AI不应沦为“索取型工具”,而应成为引导创造性思维、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再生型力量”。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则强调,需从制度层面优化学术治理、完善科研生态,为源头创新筑牢根基。

图片

在“AI for Tech Transfer & Digital Economy”圆桌讨论中,五位中英专家对人工智能助力数字经济与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闭幕阶段还发布了《全球青年创新发展“杭州倡议”》,致力于构建一个面向未来、赋能青年、汇聚智慧的国际创新生态。

本次交流会还有多场活动持续开展。第五届湘湖人才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将开展学者路演、企业需求发布及转化案例展演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青年分会将组织会员走访萧山区科研平台,促成青年海归人才与科研资源的深度对接,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

图片

供稿:人才工作处

制作:党员教育中心

【来源:  作者:  编辑:董子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