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在本次表彰中,杭州市“西子金秋志愿服务点服务团队”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杭州市退休干部康烈华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西子金秋志愿服务点服务团队
事迹介绍
杭州市西子金秋志愿服务点服务团队秉持“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递正能量”的理念,发挥银发力量、展现银发价值、书写银发故事。2023年12月,该志愿服务点被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杭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评为“2023年度志愿服务最美亚运文明驿站”。
理论宣讲 凝聚社会“强大合力”
在志愿服务队中选培政治素养高、宣讲能力强的“银色人才”,结合西湖红色文化资源,推出“党史小故事”“红色人物小传”“红色点位简介”等服务,为市民打造一场场“流动的红色教育课堂”。积极投身周边街道、社区关心下一代理论宣讲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面向离退休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述党史、忆初心、讲法纪,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明德修身、涵养正气。近三年来,服务团队的500余人次老干部宣讲员累计开展宣讲18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达6万余人次。
以文化人 赓续城市“精神谱系”
积极开展非遗手作体验、古典艺术鉴赏等文化类志愿服务活动。链接杭州老干部大学“非遗传习所”、金秋风采志愿者服务团和杭州市老干部“文化使者”队伍资源,以亚运会、国庆长假等景区“大流量”节点为窗口,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亚运会期间,服务点精心开展“南宋古钱币”真品钱币展,一对来自广东的母子看完展后激动地说:“不仅感受到了杭州亚运的浓厚氛围,还意外收获了宋韵文化体验,真是一次难忘的旅程!”
便民惠民 搭建群众“连心桥梁”
服务点以“小切口办大事”为原则,搭建热门景点上的“便民服务站”,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临时歇脚、路线指引、行李寄存、雨天借伞等多项便民服务。特别是亚运会期间,银发志愿者们用热情的服务、真诚的态度向国内外运动员和游客提供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心大局。截至目前,服务点累计服务游客10万人次。
康烈华
事迹介绍
康烈华是一名有着30余年教龄的退休教师,曾获全国十四届群星奖、浙江省非遗普查先进个人、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市银色人才领军人物等荣誉。
良渚文化的“守护者”
康烈华是原余杭县第一批业余文保员,1973年,邻居家造沼气窖,挖出九大玉璧,康烈华上门做工作,动员其捐献给国家,并带着侄儿亲自把玉璧送到省文管会。2006年,康烈华儿子在自家宅基地施工过程中挖出了4块玉璧,他当即决定停止建房,马上向良渚遗址管理所报告,9座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00多件珍贵文物,由此露出真容。2022年7月,他的事迹被拍摄成纪录片《一生良渚情》,并获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二等奖。
乡土文化的“记录者”
良渚乡土文化亦是康烈华毕生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康烈华走遍良渚各村社采访,不断深度挖掘遗址保护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发表史志、文保相关文章200余篇。2002年,他于返聘任上被借调至原良渚镇政府,负责编写《余杭乡镇街道简志》、《余杭通志》良渚部分。2004年他的乡土文化史志体散文集《苕溪明珠——安溪乡土文化》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8年,在被镇党委任命为《良渚镇志》主编后,他深入村社和厂矿企业收集大量第一手材料,用5年时间写成了196万字的镇志。
非遗文脉的“传承者”
73岁时,康烈华将工作重心转到了建设美丽乡村上,为港南村、杜城村等地的文化礼堂建设、家风乡风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还不遗余力地为乡村非遗传承班的学生授课。2020年,杭州市委老干部局启动了离退休干部金秋驿站选培建设工作,良渚街道港南村环良渚遗址党建联建金秋驿站应运而生。康烈华主动要求担任驿站金秋党支部书记、银宣良渚文化服务队队长,带领金秋党员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倡导大力保护良渚遗址。文化服务队开展“三进”220余次,讲课百余场,受益群众超万人次,成效显著。该驿站于2022年、2023年分别获评浙江省级乐活驿站、杭州市五星级金秋驿站。
供稿:市委老干部局
制作:党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