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两新工委聚力发挥两新党组织在共富进程中的实质作用,以党建为统领,整合组织资源,放大整体效应,积极推动“共富工坊”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拓宽村集体经济创收路径,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真正将“共富工坊”打造成强村之坊、富民之坊、助企之坊。
“联营式”
共享经营、统购统销
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小镇利用市场优势,对接省农科院专家技术团队,与叶氏兄弟果业合作在绪塘村设置共享大棚,探索空中种植栽培技术,所产草莓全部由叶氏果业定点收购直达杭城,与盒马鲜生合作建设共享车间,引导村集体承包业务吸纳30余名当地村民从事分拣工作,精品草莓直供盒马鲜生各大门店,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淳安县临岐镇,联合县供销社,在新华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共享车间,利用梅源片党建联盟115亩消薄增收基地,以订单化蔬菜产销模式引导村民种植蔬菜、开发农副产品,在其他销售渠道饱和的情况下,由县供销社以市场价格兜底统购统销,带动65户农户增收,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余万元。
“撬动式”
品牌引领、价值提升
淳安县宋村乡,乡党委探索实施“共富民宿”项目,引入白金宿“鱼儿的家”品牌民宿管理公司,村集体和村民以资金和闲置房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入股,通过精品化改造、企业化运营,取得较好成效。村集体除保底收益外,同步享受年度分红,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30余万元。
余杭区余杭街道,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字节跳动、菜鸟供应链等10家头部企业与苕溪以北8个村建立“聚耀禹航”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利用企业直播、供应链等技术优势,打造一个集生产加工、创新创业、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庄园“稻梦空间”,打响“禹上稻乡”农文旅品牌。目前,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00余人,促进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600余万元,旅游人数增加5万人次。
“厂房式”
定向招工、就近就业
临安区板桥镇,由镇党委牵头当地的龙头企业天恒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与板桥村党委“村企联姻”,在板桥村附近的厂房里专门设置“共富车间”、定向提供200个就业岗位,累计招录村民195人,其中低收入农户36人,人均月工资达6500元。
余杭区径山镇,由镇党委招引农业龙头品牌企业杭州宇航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16700㎡标准厂房作为“共富车间”,流转500余亩蔬菜种植土地,吸纳本地剩余劳动力180余人,助力村民人均增收2.4万元。
“田园式”
规范标准、品质发展
萧山区益农镇,三围村党总支发动116位村民加入杭州农垦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规范化标准种植精品芹菜,由农垦蔬菜交易中心统一销往全国各地,年亩产收益最高可达10万元。这一模式深耕芹菜的“品质”二字,让益农蔬菜品牌享誉全国,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钱塘区新湾街道,建华村党委注重发挥农业合作社作用,村集体组建实体化运营公司将320户的1130亩土地整体流转,统一经营管理,规模化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等作物,在每年支付农民每亩1500-1800元租金基础上,还吸纳当地具备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力90余人,临时工单日劳动报酬达350元。
“作坊式”
集中劳作、按件计费
富阳区上官乡,乡球拍行业党委与辖内村党组织共建结对,采取“村社+企业+农户”模式,依托51家球拍成品企业带动200余户农户成立“共富工坊”,全乡有近3000名从业者,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位于全区前列。
临平区运河街道,85后海归小伙洪智浩成立杭州莲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新宇村党组织深入合作打造“杭畔”牌“西湖果莲”品牌,利用集体土地建立“奶奶工坊”,带动村内150余名老年人走进工坊手剥莲子,年人均增收1万元。
“居家式”
足不出户、在家就业
桐庐县分水镇,作为“中国制笔之乡”,分水镇结合党建引领网格智治工作,在制笔行业协会党委的牵引带动下,开通5路“共富直通车”。由职业经纪人统一将圆珠笔组装材料送达到户进行制笔加工,现场还开展培训答疑解惑,不但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也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目前,该镇已累计推动300多名村民实现足不出户、在家就业,其中绝大多数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60岁以上老年人。
建德市更楼街道,所辖邓家村为山区村,针对部分群众外出就业意愿不高及大部分家庭妇女因照顾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就业的实际情况,引进来料加工,设立“居家式”共富工坊,通过“企业发包业务、村级党组织承揽调度、村民按需加工”模式,村级党组织负责用工调配和质量把关,村民在家从事串珠、包装等手工加工,推行“送货上门+居家加工+定点收货”的方式,有效带动群众增收。目前,邓家村已带动68名村民在家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
供稿:两新处
制作:党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