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CCTV17《三农群英汇》栏目播出《丁书记卖大米》,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临安区湍口镇雪山大米的种植和销售故事,讲述雪山村党员干部在党支部书记丁碧华带领下如何迎难而上、寻求机遇,为雪山大米打开销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山大米”的故事
偏远山村,亟待破难
一方地养育一方人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时而上下坡,时而急转弯,沿路植被丰富、风光秀丽,一路向前行驶,我们便来到了雪山村,这个湍口镇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也是最偏远的一个村庄。
雪山村由军建、韩家、潘庄、横塘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与潜川镇为邻,南与桐庐县交界,西与洪岭村、三联村连接,北与河桥镇接壤。村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91%。雪山村有12个村民小组,共324户,总人口975人,主要种植生态大米、高山蔬菜、毛竹、山核桃等农产品。
这里山多地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上了年纪的村民无力下田,导致大部分耕地被闲置抛荒。如何壮大雪山村集体经济,带动全村消薄增收,成为村两委干部心头的重担。
党建引领,消薄增收
一群人共逐一个梦
湍口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实施“一村一策”。雪山村土层深厚肥沃、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种什么最合适?村干部们先后考察过水蜜桃、车厘子、蔬菜等种植产业,最终决定:流转土地,种植大米。2019年年初,湍口镇雪山村村两委班子将村里闲置的205亩土地流转过来种水稻,助力村级集体消薄化债。
雪山村的消薄增收之路,每一步都凝聚着村干部和党员们的深思熟路和辛勤汗水。村党支部书记丁碧华回忆:“流转土地的时候,有些人全家常住在外地,联系起来不方便。也有些人对租金不满意,也少不了村干部上门反复做工作。”2019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最终以每亩500元的租金,流转了当地农户的205亩荒置土地。同时,村里开展低产田改造,垒砌了300多米的防洪坝,修复了5座山塘,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种好大米打下了基础。
土地和基础设施都准备好了,由谁来种植水稻呢?雪山村6名村干部带头下田,干起了平整土地、插秧施肥、除虫拔草等农活。在今年的插秧时节,雪山村党支部将固定主题党日活动搬到田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抢抓农时帮插田”活动。
稻米飘香,致富一方
一粒米致富一个村
雪山大米“喝”的是高山泉水,“吃”的是农家土杂肥,耕田、拔草、捕虫的工序都遵循传统方式完成,天然有机无污染。作为单季稻,从5月16日插秧,到10月18日收割稻谷,它的生长周期比普通大米长了20天左右,因此口感更加香糯。
丰收时节,走进雪山村,层层叠叠的水稻田像金黄的色块,连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稻米的清香迎面扑来,处处飘散着丰收的味道。今年的丰收季里,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消薄化债、带动致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雪山村党支部组建了一支“党员秋收队”,组织全体党员进到田间地头助力水稻收割工作。
随着丰收节的举办,雪山大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杭州市第二届“十大好味稻”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在“学习强国”云助团直播中,2小时内售出261单......如今的雪山大米已经卖到了10元/斤,2019年为村里增加了4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今年,我们又流转土地100多亩,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自己产品设计和统一包装,包装上的非遗文化和泉乡元素,提高了大米的附加值,再加上我们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种出来的大米大家都非常认可,目前市场价基本都是10元/斤。今年稻米产量预计10万斤,能为村里增收近100万元。”
雪山村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浙江省“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候选人丁碧华自豪地说道:“下一步,雪山村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助力下,积极探索“一大两小”(“一大”为雪山大米,“两小”是小龙虾、小香薯)农产品项目,在本地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上做足文章,进一步助力消薄化债和乡村振兴,开垦出雪山村的致富之路。”